来源:市公安局 时间:2025-02-27 09:11:00 阅读量:

2024年,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厅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总要求,紧紧围绕法治公安建设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持续发力、攻坚突破,有效提升杭州公安工作法治化水平,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贡献公安力量。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抓社会安全稳定,护航经济发展大局。一是强化犯罪打击。以夏季、冬季等行动为抓手,严打各类突出违法犯罪,全市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实现“双降”,现发命案连续11年全破,电诈案件受案数、案损数、重大案件数全面下降,破案数、抓获数、追赃挽损数持续上升。二是强化矛盾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行动,深化矛盾纠纷“谐调共治一件事”改革,创新“抓源促治、五联共调”机制,有力推进矛盾化解。三是强化综合治理。构建“公安预警、部门联动、多元联处”的全周期“大预防”警务机制,及时阻断个人极端苗头风险。创新大型活动安全监管模式,圆满完成1514项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全市大型活动举办量跃居全国前列。深化道路交通综合治理,拥堵指数在全国12个机动车保有量超400万的城市中排名最低。

(二)抓优质服务供给,创建一流营商环境。一是创新政务服务。高质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吸引15.61万人落户杭州。牵头打造“AI HangZhou”涉外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试行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认定标准,吸引更多外籍人员在杭办理永久居留。先行试点出入境证件换补发“全程网办”、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机动车行驶证电子化,网办率达到90.32%,办事满意度提升至99.78%。二是做优为企服务。开设线上线下为企服务专区,线下全市15个政府为企综合服务专区全部融入公安业务,统一接收涉企服务事项,实现涉企事项“一站办、高效办”,线上开辟“警察叔叔”APP涉企服务模块,为企业提供贴心暖心服务。三是兜底难事解决。在全国率先实现“办不成事”反映专窗全覆盖,及时倾听企业群众急难愁盼诉求,全年全市172个专窗累计解决企业群众人才链、物流链、贸易链等重点领域难题3679个,实现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三)抓精细科学管理,夯实规范办案基础。一是提档升级执法办案中心。出台《关于推进全市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提档升级的意见》,以“六最”标准明确行政案件进中心、合成作战等5方面13项提升举措,中心办案率提升至90.5%,成为实战实用实效、民警好用易用愿用的执法办案基地。二是规范涉案财物保管处置。联合政法委等5部门出台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4项制度,升级涉案财物管理中心机动车存放场所,探索建立易贬值物品先期处置模式,全面推广涉案财物社会化处置,有效提升涉案财物规范处置水平。三是推进接报案场所建设改造。出台《全市公安机关接报案与立案工作实施方案》,全市15个接报案中心、31个办案警种接报案大厅、159个派出所接报案大厅全部完成规范化改造,严格运行警情全量登记、“三个当场”等工作机制,实现涉案警情应接尽接、流转流畅、处置规范。

(四)抓依法规范行政,提升行政监管水平。一是加强政策源头把关。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备案、清理工作,抓好规范性文件“体检瘦身”,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起草《关于对轻微交通违法实施“法、理、情”相统一柔性执法的指导意见》,做好各项政策意见征集、内容解读工作,夯实科学监管基础。二是创新监管方式。推进“行政检查一件事”改革,整合归并行政检查事项,优化检查方式方法,规范检查主体、行为,推动协同检查,努力做到无事不扰。三是推进信息公开。严格规范信息公开常态工作,全面准确公开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救济渠道等信息,主动公开行政处罚结果4.8万余条,定期开展自查自纠,确保信息公开内容准确、规范。

(五)抓问题查纠整治,推进公正文明执法。一是加强日常监督。系统化、规范化组织开展执法质量检查,4次组织季度集中检查,全量评查群众信访、检察监督等重点案件,自主查纠整改各类执法问题。及时预警、通报执法问题,强化执法过程管理。二是整治突出问题。聚焦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刑事、行政领域两项专项整治,全量评查重点案件,全量起底“挂案未处”人员,查纠整改执法问题,及时处结各类案件。三是智慧赋能监管。依托“智慧法制平台”,建立起“智能预警、问题发现、指令纠正、整改反馈”监督闭环,及时下发预警信息,并依托执法管理中心跟踪督办,从源头上减少执法问题发生。

(六)抓能力素养提升,培育专业执法队伍。一是抓好法治“全员人才”建设。以实施“全员人才”计划一号素质强警工程为抓手,出台法治人才建设意见,围绕法制研究、执法办案、执法管理、法制审核4项核心业务,组建法治人才库,第一批入库人员280名,为法治公安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二是抓实中层干部带头办案。落实中层干部办案制度,细化中层办案“九大举措”,中层干部主办案件完成率100%,人均办案6.5件,办案数量同比上升52.88%,办案“头雁”效应发挥更加显著。三是抓深法制培训。创新运用VR、AR等技术开展沉浸式、情景式执法模拟实战训练,组织各类法制培训70期(次),覆盖参训人员7500余人次。组织每季度执法能力素质抽测,全员参加国家工作人员网上学法用法考试并100%通过,71名民(辅)警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在全省公安机关法治实战技能比武中荣获“团体二等奖”,全局形成学法用法浓厚氛围。

二、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执法办案工作仍有待规范。受人少案多、个人执法习惯等主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单位仍存在接处警不及时、受立案不规范、办案拖拉等执法问题。

(二)新型违法犯罪打击仍需破难。随着人工智能、虚拟货币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到来,高技术性、高隐蔽性的新型违法犯罪不断涌现,虚拟身份溯源、电子证据固证、跨国司法协作等执法难题,需破难攻坚。

(三)主体能力仍有待提升。各地执法队伍能力参差不齐,法律知识欠缺、业务素质薄弱问题依然存在,法治领军人物仍有缺口,距离全面形成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尚有差距。

三、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市局党委高度重视法治公安建设,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法治公安融入法治杭州大局规划部署,推进各项工作法治化。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党委理论中心组每季组织集体学法,持续提升法治素养。省公安厅副厅长、副市长、公安局长罗杰先后8次主持召开党委会、专题会研究部署公安法治工作,在《民主与法治》发表法治公安署名文章。二是细化部署推进。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具体时限化”思路,清单化推进法治公安建设各项任务,罗杰副市长紧盯法治建设过程管理,先后153次批示推进法治建设工作,批示督办重点个案216件。三是实化任务落地。修订市局执法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工作规则,夯实党委领导、监督管理委员会统筹、法制牵头、警种联动工作体系。全年5次召开执法监督管理委员会会议,发放《工作交办单》37份,确保法治建设各项部署落地见效。

四、2025年法治建设主要安排

2025年,杭州市公安局将锚定“奋力打造新时代公安工作杭州高地,努力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先行”总体目标,积极构建与“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推进公安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进一步加强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运行。继续推进提质增效措施落地见效,通过整合资源、完善硬件,实现一站式办案、合成化作战、智能化管理和全流程监督。

(二)进一步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以全国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试点为契机,优化政法一体化、行刑衔接、涉案财物处置等协同机制,确保案件办理更加规范、透明、高效。  

(三)进一步加强包容审慎执法。加强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检查行为,防止逐利检查、任性检查,践行包容审慎执法理念,扩大“免罚轻罚”试行范围,对涉企行政案件实行经济影响评估和“三书同达”,优化营商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主体能力建设。健全领导干部和公安民警学法用法制度,常态开展学习培训,不断浓厚学习氛围,打造高素质过硬公安队伍,高水平推进法治公安建设,助力全面形成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



来源:市公安局 时间:2025-02-27 09:11:00 阅读量:

2024年,市公安局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公安厅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为总要求,紧紧围绕法治公安建设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持续发力、攻坚突破,有效提升杭州公安工作法治化水平,为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城市范例贡献公安力量。

一、主要举措和成效

(一)抓社会安全稳定,护航经济发展大局。一是强化犯罪打击。以夏季、冬季等行动为抓手,严打各类突出违法犯罪,全市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实现“双降”,现发命案连续11年全破,电诈案件受案数、案损数、重大案件数全面下降,破案数、抓获数、追赃挽损数持续上升。二是强化矛盾化解。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深入开展“化解矛盾风险、维护社会稳定”专项行动,深化矛盾纠纷“谐调共治一件事”改革,创新“抓源促治、五联共调”机制,有力推进矛盾化解。三是强化综合治理。构建“公安预警、部门联动、多元联处”的全周期“大预防”警务机制,及时阻断个人极端苗头风险。创新大型活动安全监管模式,圆满完成1514项大型活动安保任务,全市大型活动举办量跃居全国前列。深化道路交通综合治理,拥堵指数在全国12个机动车保有量超400万的城市中排名最低。

(二)抓优质服务供给,创建一流营商环境。一是创新政务服务。高质量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吸引15.61万人落户杭州。牵头打造“AI HangZhou”涉外服务平台,在全国率先试行外籍“高精尖缺”人才地方认定标准,吸引更多外籍人员在杭办理永久居留。先行试点出入境证件换补发“全程网办”、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机动车行驶证电子化,网办率达到90.32%,办事满意度提升至99.78%。二是做优为企服务。开设线上线下为企服务专区,线下全市15个政府为企综合服务专区全部融入公安业务,统一接收涉企服务事项,实现涉企事项“一站办、高效办”,线上开辟“警察叔叔”APP涉企服务模块,为企业提供贴心暖心服务。三是兜底难事解决。在全国率先实现“办不成事”反映专窗全覆盖,及时倾听企业群众急难愁盼诉求,全年全市172个专窗累计解决企业群众人才链、物流链、贸易链等重点领域难题3679个,实现好事办好、实事办实、难事办妥。

(三)抓精细科学管理,夯实规范办案基础。一是提档升级执法办案中心。出台《关于推进全市公安机关执法办案管理中心提档升级的意见》,以“六最”标准明确行政案件进中心、合成作战等5方面13项提升举措,中心办案率提升至90.5%,成为实战实用实效、民警好用易用愿用的执法办案基地。二是规范涉案财物保管处置。联合政法委等5部门出台刑事诉讼涉案财物处置4项制度,升级涉案财物管理中心机动车存放场所,探索建立易贬值物品先期处置模式,全面推广涉案财物社会化处置,有效提升涉案财物规范处置水平。三是推进接报案场所建设改造。出台《全市公安机关接报案与立案工作实施方案》,全市15个接报案中心、31个办案警种接报案大厅、159个派出所接报案大厅全部完成规范化改造,严格运行警情全量登记、“三个当场”等工作机制,实现涉案警情应接尽接、流转流畅、处置规范。

(四)抓依法规范行政,提升行政监管水平。一是加强政策源头把关。严格规范性文件制定、备案、清理工作,抓好规范性文件“体检瘦身”,遵守法定权限和程序起草《关于对轻微交通违法实施“法、理、情”相统一柔性执法的指导意见》,做好各项政策意见征集、内容解读工作,夯实科学监管基础。二是创新监管方式。推进“行政检查一件事”改革,整合归并行政检查事项,优化检查方式方法,规范检查主体、行为,推动协同检查,努力做到无事不扰。三是推进信息公开。严格规范信息公开常态工作,全面准确公开行政执法主体、执法依据、执法程序、救济渠道等信息,主动公开行政处罚结果4.8万余条,定期开展自查自纠,确保信息公开内容准确、规范。

(五)抓问题查纠整治,推进公正文明执法。一是加强日常监督。系统化、规范化组织开展执法质量检查,4次组织季度集中检查,全量评查群众信访、检察监督等重点案件,自主查纠整改各类执法问题。及时预警、通报执法问题,强化执法过程管理。二是整治突出问题。聚焦重点领域,组织开展刑事、行政领域两项专项整治,全量评查重点案件,全量起底“挂案未处”人员,查纠整改执法问题,及时处结各类案件。三是智慧赋能监管。依托“智慧法制平台”,建立起“智能预警、问题发现、指令纠正、整改反馈”监督闭环,及时下发预警信息,并依托执法管理中心跟踪督办,从源头上减少执法问题发生。

(六)抓能力素养提升,培育专业执法队伍。一是抓好法治“全员人才”建设。以实施“全员人才”计划一号素质强警工程为抓手,出台法治人才建设意见,围绕法制研究、执法办案、执法管理、法制审核4项核心业务,组建法治人才库,第一批入库人员280名,为法治公安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二是抓实中层干部带头办案。落实中层干部办案制度,细化中层办案“九大举措”,中层干部主办案件完成率100%,人均办案6.5件,办案数量同比上升52.88%,办案“头雁”效应发挥更加显著。三是抓深法制培训。创新运用VR、AR等技术开展沉浸式、情景式执法模拟实战训练,组织各类法制培训70期(次),覆盖参训人员7500余人次。组织每季度执法能力素质抽测,全员参加国家工作人员网上学法用法考试并100%通过,71名民(辅)警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在全省公安机关法治实战技能比武中荣获“团体二等奖”,全局形成学法用法浓厚氛围。

二、存在的不足和原因

(一)执法办案工作仍有待规范。受人少案多、个人执法习惯等主客观因素影响,部分单位仍存在接处警不及时、受立案不规范、办案拖拉等执法问题。

(二)新型违法犯罪打击仍需破难。随着人工智能、虚拟货币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到来,高技术性、高隐蔽性的新型违法犯罪不断涌现,虚拟身份溯源、电子证据固证、跨国司法协作等执法难题,需破难攻坚。

(三)主体能力仍有待提升。各地执法队伍能力参差不齐,法律知识欠缺、业务素质薄弱问题依然存在,法治领军人物仍有缺口,距离全面形成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尚有差距。

三、履行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情况

市局党委高度重视法治公安建设,主要负责人切实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将法治公安融入法治杭州大局规划部署,推进各项工作法治化。一是强化政治引领。将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党委理论中心组每季组织集体学法,持续提升法治素养。省公安厅副厅长、副市长、公安局长罗杰先后8次主持召开党委会、专题会研究部署公安法治工作,在《民主与法治》发表法治公安署名文章。二是细化部署推进。按照“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具体化,具体时限化”思路,清单化推进法治公安建设各项任务,罗杰副市长紧盯法治建设过程管理,先后153次批示推进法治建设工作,批示督办重点个案216件。三是实化任务落地。修订市局执法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办公室工作规则,夯实党委领导、监督管理委员会统筹、法制牵头、警种联动工作体系。全年5次召开执法监督管理委员会会议,发放《工作交办单》37份,确保法治建设各项部署落地见效。

四、2025年法治建设主要安排

2025年,杭州市公安局将锚定“奋力打造新时代公安工作杭州高地,努力实现公安工作现代化先行”总体目标,积极构建与“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相适应的法治保障体系,推进公安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进一步加强执法办案管理中心运行。继续推进提质增效措施落地见效,通过整合资源、完善硬件,实现一站式办案、合成化作战、智能化管理和全流程监督。

(二)进一步加强执法信息化建设。以全国跨部门大数据办案平台试点为契机,优化政法一体化、行刑衔接、涉案财物处置等协同机制,确保案件办理更加规范、透明、高效。  

(三)进一步加强包容审慎执法。加强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检查行为,防止逐利检查、任性检查,践行包容审慎执法理念,扩大“免罚轻罚”试行范围,对涉企行政案件实行经济影响评估和“三书同达”,优化营商环境。

(四)进一步加强主体能力建设。健全领导干部和公安民警学法用法制度,常态开展学习培训,不断浓厚学习氛围,打造高素质过硬公安队伍,高水平推进法治公安建设,助力全面形成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