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这个群,联系我们同事排除嫌疑,这是为了你的安全着想,也是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请务必配合,否则我们不得不采取进一步措施,包括通知你的父母!”
近日,家住临安的小李(化名)完成了一天的学习任务后,在家放松地玩着手机。在“快手”平台上她意外地结识了一位新朋友,并与之互加QQ好友。出于好奇和友好的心态,她接受了对方的邀请,加入了一个名为“光明”的QQ群。然而,她万万没想到,这个看似普通的群组背后竟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
在“光明”群里,一个自称是“张警官”的人出现了。他非常严肃地告诉群友们,该群是由公安机关设立的,目的是为了核查未成年人上网行为是否存在违法。更让小李感到震惊的是,“张警官”声称公安已经掌握了他们的身份信息,如果谁敢私自离群,就会用QQ定位找到他们,并将情况通报给他们的父母。
年仅14岁的小李,面对这样的威胁和恐吓,心中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她担心自己真的做了违法的事情,也害怕事情被父母知道后会遭受责备。于是,在“张警官”的引导下,她一步步陷入了对方的圈套。她不仅将爸爸的银行卡号告诉了对方,还按照指示将第一笔2998元转到了一个所谓的“安全账户”。
然而,就在小李准备继续转账的时候,她接到了“96110”的电话,电话那头是青山派出所反诈劝阻员。“请立即停止转账操作!对方是骗子!他们的身份都是假的!”面对真假警察,小李一头雾水不知该如何是好。
随后,反诈劝阻员赶到了小李的家中,与其父母见面,现场讲解了类似的诈骗案例和手段。小李这才意识到群里的“张警官”是“假警察”,眼前苦口婆心劝她不要转账不要被骗的才是真警察,小李对自己轻易相信别人的行为感到后悔。随后,反诈劝阻员协助小李及其家人下载了“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关注了“机伶”公众号以开启境外电话拦截功能。
警方提醒:暑假期间,孩子变身“屏奴”,经常机不离手。蜀黍提醒大家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便捷与乐趣时,请务必保持警惕,防范各类网络诈骗。下面是蜀黍为大家准备的防诈骗秘籍,请收好!
一、谨慎交友:在网络上结识新朋友时,不要轻易透露个人敏感信息,如身份证号、银行卡号、密码等。保持一定的距离感,避免过度信任陌生人。
二、识别官方身份:遇到自称是警察、法官、银行工作人员等官方人员时,务必通过官方渠道进行核实。真正的公职人员不会通过私人通讯方式要求你提供个人信息或进行转账操作。
三、警惕群组邀请:对于不明来源的群组邀请,尤其是那些声称有特殊目的或能带来好处的群组,要保持高度警惕,避免陷入诈骗陷阱。
四、不轻易转账:无论对方以何种理由要求你转账或提供验证码,都要三思而后行。切勿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进行任何资金操作,以免遭受财产损失。
五、安装防护软件:为手机或电脑安装可靠的安全防护软件,并定期更新系统和应用,以抵御病毒和恶意软件的攻击。同时,开启境外电话拦截功能,减少被诈骗电话骚扰的风险。
六、提高防范意识:关注反诈宣传信息,了解最新的诈骗手法和防范技巧。与家人、朋友分享防骗知识,共同提高防范意识,构建安全的网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