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00249100X/2022-0028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杭州市公安局 发文日期: 2022-07-06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文件编码: 杭公办提〔2022〕28号
杭州市公安局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号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2022-07-27 17:18 浏览次数: 来源:杭州市公安局

陈旭虎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减低“生活噪音扰民”产生邻里矛盾引发社会危害的建议》(政协提案201号)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我局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已经开展相关工作。2021年全市公安机关办理噪声扰民案件253起,今年以来办理噪声扰民案件67起。现将我市公安机关有关工作情况和意见作如下阐述。

一、主要做法

(一)及时出警化解矛盾。处置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是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属地派出所在接到群众报警后,第一时间出警处置,防止矛盾激化。针对群众娱乐活动夜间产生的噪声污染,公安机关在处置中始终坚持教育、疏导原则,在处置方式上要求合法与合理相结合,主要通过现场劝说、法律教育、责令停止等方法予以制止,达到当事人自主控制音量、时间、规模的效果,确保公安机关在调解处置社会生活噪声类警情时不引发个人极端案(事)件。

(二)联合执法共同管理。在市政府的统一协调指挥下,公安机关联合市委宣传部、城管局、环保局、体育局、文广新局、市场监督局、法制办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共管共治,持续开展社会生活噪声治理。严格查处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文化娱乐场所边界噪声超标等违法行为。严格管理在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娱乐、健身、集会等活动和在家庭室内使用电器、乐器或进行健身娱乐等活动产生的噪声。严格限定已交付使用建筑物的室内装修作业时间,减少噪声影响。

(三)积极宣传教育疏导。公安部门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积极协助公园、广场、小区等属地管理单位、物业、承包租赁者、社区居委会,开展有针对、高频率的宣传,通过张贴倡议书、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号召活动参与者积极响应倡议,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约,引导活动参与者加强自我约束,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自觉遵守活动时间、区域、控制音量的规则,从而促进参与者成为文明活动的践行者,有效遏制噪声扰民现象。

二、存在的执法瓶颈

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问题是多方面形成的,执法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群众认识不够统一。前期我市政府部门强化广场舞、大卖场等噪声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地段、重点时段安排属地镇街工作人员加强值守,及时劝导,全民噪声防治意识有所提升,近年来此类投诉报警明显下降。但仍有个别居民以自我为中心,对噪声污染的认识有偏差,家庭装修、棋牌室等活动噪声投诉报警较多,且不愿配合政府部门管理。

(二)技术支撑难度较大。虽然各类噪声处罚已分工明确,但执法部门均无环境噪声监测资质,且环境监测标准与实际严重脱节。例如,对广场舞、大卖场门口等环境噪声污染需要第三方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检测时对整个环境、距离、人数、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检测标准操作性不强;且第三方部门检测单位的检测效率很低,不能随叫随到,影响实际检测效果。特别是法律法规对检测费用保障没有规定,无法落实。

(三)执法标准有所缺失。某个区域的环境噪声是综合形成的,有的噪声是多个人或多方面共同形成,有的时间、场景不固定,很难确定违法嫌疑人,执法实践中通常以劝导化解为主,难以认定违法行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细化执法标准。

(四)宣传警示有待深化。目前,我市部分地区已经配备环境噪声显示牌,但有的市民群众对什么是“噪声”还不够了解,自己可能会制造噪声或处于噪声污染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共同维护良好环境。

三、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一)加强行为管控。2022年6月5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在“超标+扰民”的基础上,将“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产生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界定为噪声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认为邻里间的社会生活噪声的产生可以通过行为管控方式来引导,发挥居民自治能力,增强噪声污染防治意识。因此,我们将主要从行为管控方面处理邻里噪声扰民投诉。

(二)研究防治办法。在学习外部检验的基础上,主动沟通环保部门,共同研究适合杭州市的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标准和测试方法,细化类似社会生活噪声扰民行为的规范,推动杭州市出台社会生活噪声防治办法。例如,选取群众投诉集中的室外公共娱乐、健身场所开展噪声管理试点,鼓励公共场所管理者设置噪声自动监测或显示设施,引导群众文明娱乐、健身,自觉降噪。

(三)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广泛宣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公众噪声污染防治意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噪声违法行为曝光力度,倡导公众参与,营造“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同时,鼓励市民树立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引导市民遇到噪音扰民问题时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

最后,感谢您对公安工作的支持。


                                                                                                                                             杭州市公安局

                                                                                                                                             2022年7月6日



索引号: 00249100X/2022-0028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发布机构: 杭州市公安局 发文日期: 2022-07-06
组配分类: 政协委员提案 文件编码: 杭公办提〔2022〕28号
杭州市公安局关于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201号提案的答复函
发布日期:2022-07-27 17:18 浏览次数: 来源:杭州市公安局

陈旭虎委员:

您在市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减低“生活噪音扰民”产生邻里矛盾引发社会危害的建议》(政协提案201号)收悉,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我局高度重视,近年来我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杭州市环境噪声管理条例》已经开展相关工作。2021年全市公安机关办理噪声扰民案件253起,今年以来办理噪声扰民案件67起。现将我市公安机关有关工作情况和意见作如下阐述。

一、主要做法

(一)及时出警化解矛盾。处置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是公安机关的法定职责,属地派出所在接到群众报警后,第一时间出警处置,防止矛盾激化。针对群众娱乐活动夜间产生的噪声污染,公安机关在处置中始终坚持教育、疏导原则,在处置方式上要求合法与合理相结合,主要通过现场劝说、法律教育、责令停止等方法予以制止,达到当事人自主控制音量、时间、规模的效果,确保公安机关在调解处置社会生活噪声类警情时不引发个人极端案(事)件。

(二)联合执法共同管理。在市政府的统一协调指挥下,公安机关联合市委宣传部、城管局、环保局、体育局、文广新局、市场监督局、法制办等多个部门共同参与,共管共治,持续开展社会生活噪声治理。严格查处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喇叭、文化娱乐场所边界噪声超标等违法行为。严格管理在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娱乐、健身、集会等活动和在家庭室内使用电器、乐器或进行健身娱乐等活动产生的噪声。严格限定已交付使用建筑物的室内装修作业时间,减少噪声影响。

(三)积极宣传教育疏导。公安部门在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的同时,积极协助公园、广场、小区等属地管理单位、物业、承包租赁者、社区居委会,开展有针对、高频率的宣传,通过张贴倡议书、散发宣传资料等形式,号召活动参与者积极响应倡议,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公约,引导活动参与者加强自我约束,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自觉遵守活动时间、区域、控制音量的规则,从而促进参与者成为文明活动的践行者,有效遏制噪声扰民现象。

二、存在的执法瓶颈

城市环境噪声污染问题是多方面形成的,执法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群众认识不够统一。前期我市政府部门强化广场舞、大卖场等噪声污染综合治理,重点地段、重点时段安排属地镇街工作人员加强值守,及时劝导,全民噪声防治意识有所提升,近年来此类投诉报警明显下降。但仍有个别居民以自我为中心,对噪声污染的认识有偏差,家庭装修、棋牌室等活动噪声投诉报警较多,且不愿配合政府部门管理。

(二)技术支撑难度较大。虽然各类噪声处罚已分工明确,但执法部门均无环境噪声监测资质,且环境监测标准与实际严重脱节。例如,对广场舞、大卖场门口等环境噪声污染需要第三方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检测时对整个环境、距离、人数、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检测标准操作性不强;且第三方部门检测单位的检测效率很低,不能随叫随到,影响实际检测效果。特别是法律法规对检测费用保障没有规定,无法落实。

(三)执法标准有所缺失。某个区域的环境噪声是综合形成的,有的噪声是多个人或多方面共同形成,有的时间、场景不固定,很难确定违法嫌疑人,执法实践中通常以劝导化解为主,难以认定违法行为,需要进一步研究细化执法标准。

(四)宣传警示有待深化。目前,我市部分地区已经配备环境噪声显示牌,但有的市民群众对什么是“噪声”还不够了解,自己可能会制造噪声或处于噪声污染之中,需要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宣传力度,引导群众自觉遵守,共同维护良好环境。

三、下一步的工作安排

(一)加强行为管控。2022年6月5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在“超标+扰民”的基础上,将“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产生噪声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界定为噪声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认为邻里间的社会生活噪声的产生可以通过行为管控方式来引导,发挥居民自治能力,增强噪声污染防治意识。因此,我们将主要从行为管控方面处理邻里噪声扰民投诉。

(二)研究防治办法。在学习外部检验的基础上,主动沟通环保部门,共同研究适合杭州市的社会生活噪声污染标准和测试方法,细化类似社会生活噪声扰民行为的规范,推动杭州市出台社会生活噪声防治办法。例如,选取群众投诉集中的室外公共娱乐、健身场所开展噪声管理试点,鼓励公共场所管理者设置噪声自动监测或显示设施,引导群众文明娱乐、健身,自觉降噪。

(三)加大宣传力度。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广泛宣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公众噪声污染防治意识。发挥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加大噪声违法行为曝光力度,倡导公众参与,营造“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围。同时,鼓励市民树立健康的生活作息习惯,引导市民遇到噪音扰民问题时通过合法的途径维护自身的权益。

最后,感谢您对公安工作的支持。


                                                                                                                                             杭州市公安局

                                                                                                                                             2022年7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