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哪里来?我的父母到底长什么样?他们是否也在思念我?”在朱明强的前半辈子,心中总是萦绕着这些问题,而就在这个国庆节的前一天,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54岁的朱明强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寻根之旅竟然走得这么顺利,思念了半辈子的亲人,原来就在离自己50公里外的小山村。
9月30日上午,城西派出所的会议室上演了一场感人的“双向奔赴”,朱明强和他的5个兄弟姐妹时隔多年首次相见,经历了半个世纪的分离,他们的亲情故事终将延续。
54年前,为儿续命舍弃亲子
9月30日上午9点30分,富春街道拔山村华家,平时在外忙生意的5个兄弟姐妹以及他们的家属浩浩荡荡地来到城西派出所,而这如同过年一般的“大团聚”是因为华家的一件大事。
“就是他了吧,嘿,和我们长得还挺像!”远远地见到从车上下来的朱明强,华家老大华杭元激动地说。
54年之后的团圆,华家兄弟姐妹和朱明强显得既激动又有些局促。“可惜啊,咱妈念了你半辈子了,没想到去年却走了,就差一年啊!”华杭元遗憾地说。一阵唏嘘中,双方的眼眶都红了。在闲聊时,华家的二哥华龙元说起了他从父辈那得知的那段心酸往事。
华家原本是六兄妹,朱明强是老五,上头有两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下面还有个小妹妹。六兄妹的父亲名叫华炳泉,出生于1917年,同富阳第一位中共党员华林是叔侄关系。当年,因为华家有人在国民党政府当官,华炳泉被推荐去了黄埔军校,成为第十七期学员。
虽然名义上是国民党,但华炳泉受大伯影响,成了一名共产党地下工作者。不幸的是,华炳泉的身份被国民党发现,被判刑15年,后来王震将军的部队将华炳泉从监狱中解救了出来。重获自由的华炳泉最终选择回到老家富阳拔山村,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华炳泉过上了“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幸福生活。但好景不长,后来华炳泉先后被下放到金华、德清等地,和妻儿聚少离多。
1967年,家中老五,也就是后来的朱明强出生了。但华家却没有因为这个孩子的到来有一丝欢喜,母亲高莲云甚至每日以泪洗面。一来因为家里少了顶梁柱,原本的4个孩子就养不活,更别说再添一个了,二来,老五一出生就因娘胎里发育不良,有心脏病,无钱医治。
无奈之下,高莲云抱着才两个月大的老五从拔山村一路赶至上海,托人将孩子送给了上海一户条件好的人家。虽有万般不舍,但高莲云坚信,对孩子来说,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然而,就在高莲云准备动身回老家时,收养孩子的夫妻俩找到了她,以上不了户口为由,又将孩子还给了她。
孤独无依的高莲云饿着肚子抱着孩子坐火车从上海到了杭州,在踏上回富阳的车前,她犹豫了,如果这个孩子跟着她回老家,必死无疑,她不忍心孩子一出生就没了活路。于是,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在杭州城四处打听。在如今的鼓楼附近,她了解到当时一家叫“四美摊”的油条铺,炸油条的夫妻俩多年未育。
高莲云忍着眼泪走进油条铺,将孩子交给炸油条的女子,谎称自己去上个厕所,便一路小跑出了油条铺。事实上,高莲云一直都没离开,她偷偷躲在油条铺外面的一条小巷子里,观察着这户人家的反应。几个小时后,确认了这对夫妻愿意收养这个孩子,高莲云抹了眼泪回了拔山村。
“其实我那时候已经有些大了,我母亲回到家里后,哭了好几天,这件事也成了她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华家老大华杭元回忆道。没有哪个母亲愿意让自己十月怀胎的宝贝离开身边,但是抵不住时代背景下的心酸与无奈。
54年后,放下顾虑寻亲情
改革开放前夕,华炳泉终于平反,回到了老家拔山村,很快靠着一双勤劳的手,华家人的生活条件得到彻底改善,华家老六,也就是最小的妹妹就在那个时候出生了。小女儿的到来稍稍缓解了高莲云的思子之心,但找回小儿子的念头却从未断过。
1997年,80岁的华炳泉去世了。这让高莲云意识到自己也上了年纪,开始不断向几个孩子倾诉想找回老五的心愿。上世纪90年代末期,华家的兄弟姐妹曾托人寻找过老五的下落,还真辗转找到了老五的养父。然而,担心辛苦养大的独子被认走,养父一口拒绝了华家认亲的请求。他的原话大致是这样的,“只要我活着,他就是我的儿子,但我死之前,我会告诉他这件事”。
得到这样的答复,华家兄弟姐妹几人也不忍心再去打扰朱家的平静生活,只能向母亲谎称,老五一直没找到。后来,华家也曾再次去寻找老五,但好不容易找到的线索已经断了,这件事便一直耽搁下了。
事实上,朱明强懂事之后,他就从邻居们口中知道,自己并不是父母的亲生孩子。他常常想象,自己的亲生父母到底是什么样子,也疑惑他们为什么将自己扔下。但他坚信,他的亲生父母一定还在思念着他。但是,养父和养母一直将他视如己出,他不想伤他们的心,只能将寻根的念头一直深埋心底,多年来从未主动提及。
朱明强从小就勤奋有上进心,如今凭自己的打拼创办了一家影视文化公司,他一直是养父养母的骄傲,也力所能及地用孝心回报着他们的养育之恩。
在14年前,朱明强的养父离开了人世。离开之前,他如约向自己的侄女说起了朱明强的身世,还交代,当年朱明强身上有一张从上海到杭州的火车票,而且抱来朱明强的女子,有着浓浓的富阳口音。
几年前,朱明强的养母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有时候甚至连儿子都记不得了。这几年来,朱明强一直细心照顾养母,但寻根的心思越来越强烈。今年8月份,朱明强终于鼓起勇气走出了寻亲第一步,向派出所求助,希望民警帮忙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
“富阳口音”促成大团圆
了解到朱明强身上有一张上海到杭州的火车票,且抱着他的人有浓浓的富阳口音,杭州市公安局民警将线索传至富阳公安分局,要求协助调查。富阳公安分局刑侦大队民警立刻行动,通过对求助人的多次询问,将查找的范围框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杭州有工作经历、有一定阅历的家庭中。
很快,经过走访调查,民警将范围锁定在了富春街道拔山村一带,并组织警力走访调查。“我们对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逐一走访,询问当年村里有无将孩子送养的情况,还问了当年有无在外工作的人员。终于,我们发现一条线索,拔山村有一户华姓人家,早年有在外工作经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才回到村里,而且他们家兄弟姐妹年纪和朱明强相近。”刑侦大队副大队长应登晓说。
9月27日,杭州公安局“团圆行动”专班工作人员赶到富阳,向华家了解情况,确认了他们家确实送养了最小的弟弟。“我母亲直到离世前,都还在记挂着我弟弟,要求我们一定要找到弟弟。”华杭元告诉民警。当日,民警采集了家属血样,证实了朱明强确实是华家的老五。
基因确实很奇妙,朱明强和小妹坐在一起,完全是一个模子里印出来的。朱明强也笑称,自己瘦的时候和大哥长得简直一模一样。华家人找出了老父亲华炳泉年轻时候的黑白照片,对比朱明强的结婚照,高挺的鼻梁,浓密的眉毛,还有嘴唇的形状,不用亲子鉴定,谁见了都说这是一对亲父子。
朱明强说,他和老婆是家中独子独女,自己也只有一个儿子,朱家也几乎没什么亲戚,这次相认之后,一下就多了那么多亲戚。“太好了,以后过年都热闹了。”他兴奋地说。
从城西派出所走出后,华家的兄弟姐妹从5人变成6人,虽然分离了半个多世纪,但血缘带来的温情却弥散在每个华家人的心里。朱明强说,没见到父母是他最大的遗憾,他将到父母的坟前祭拜,并告诉他们:“爸、妈,你们的老五回来了。”
血缘本是中国人骨子里最在乎的东西,血脉相连的亲情更是剪不断、分不开。自今年公安部“团圆行动”部署以来,富阳已经成功帮助5个家庭实现了团圆,其中第一个就是当年富阳恩波公园丢失儿子的项君花一家。 “只要有一丝的线索,就要付出百分的努力。”应登晓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