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犯罪特点:
1、犯罪活动的蔓延性比较大,发展很迅速。
2、信息诈骗手段翻新速度很快。
3、团伙作案,反侦察能力非常强。
4、跨国跨境犯罪比较突出。
近年来,利用网络等媒介进行的电信诈骗犯罪呈现了普遍蔓延的趋势,作案手段不断翻新。小编就当前几种突出的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规律特点及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进行分析汇总,下面是几种利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案例,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识别,提高警惕,最大限度地减少案件的发生和财产损失。
案例1
冒充公检法进行诈骗:王同学接到陌生电话称其银行卡在某地欠款。王同学否认后,接到一个自称公安的电话,称其卷入一起经济案件,并通过网络给他发了一份“逮捕令”。王同学于是按对方要求操作,先后被转走10余万元。
提示:警方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逮捕证由警方在逮捕现场出示,不会通过传真发放,更不会在网上查到。公检法机关不会通过电话要求当事人转账汇款。
案例2
冒充熟人诈骗:高同学接到陌生电话,对方直接叫出高同学的名字并称是其朋友“李某”。次日,高同学再次接到其电话称急需用钱。第二天,高同学在银行给对方汇款2万元,之后很快就发现“李某”是冒充的。
提示:记住一条,不管谁借钱,尤其通过网络或者电话,一定要通过拨打对方常用号码或者视频聊天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
案例3
高薪兼职、找工作诈骗:王同学被人以上网“做任务”返佣金为名,骗取3万余元。另一名大学生小孙上网时,有人通过网络聊天工具问其是否愿为网店“刷信誉”,并承诺事成后返还其本金及酬金,小孙在对方指导下先后5次购买共计1万余元的商品,后发现被骗。
提示:此类诈骗案件的嫌疑人往往先是要求事主小额购买,并全额返还购物款和佣金,获得信任后,才会要求事主多次购买大额商品,各种网站进行“刷信誉”、“做任务”兼职宣传的大都是诈骗分子的幌子,希望广大学生不要妄图通过此种方法获利。
如何防范电信诈骗?
防范电信诈骗案件,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群众自身防范意识。要提高警惕,加强自我防范,防止上当受骗。工作生活中要做到三不一要——不轻信 不透露 不转账 要及时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