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市江干区,有这样一群民警,由于工作的特殊性,他们的姓名和事迹很少被公开,但他们一次次与毒贩斗智斗勇,在毒贩间穿梭,在刀尖上跳舞,进行着一场场生与死的较量,用爱救赎迷途者,有力地打击贩毒分子的嚣张气焰,用智慧和生命捍卫着社会的安宁。
——他们,就是杭州市公安局江干分局禁毒大队的缉毒民警。
毒品一日不绝,禁毒一刻不止。在江干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大队长张箭的工作笔记本里,清晰地记着这样一串数据:2019年这一年,禁毒大队带领全局禁毒工作者共查处吸毒人员336人,强制隔离戒毒 117人次;破获毒品刑事案件56起,其中贩卖毒品案43起,容留他人吸毒案9起,非法持有毒品案4起;涉毒移诉完成44人。此外,涉毒警情逐年减少,从2017年的69起、2018年的13起到2019年的3起再到今年截至目前的零起,这一变化是禁毒人的初心所向。今年以来,禁毒各项打处工作完成率位居全市第一。
凯旋街道开展禁毒知识走进招聘会活动
这些年
他们缉毒的首选目标是什么?
他们,是刀尖上的舞者。
江干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最早成立于1997年,从最初只有1名禁毒干事的禁毒科逐步成长为现有8名警力的禁毒大队。虽然禁毒大队的成员更迭变化,但不变的是在禁毒工作中砥砺磨炼,在严峻残酷的禁毒斗争中屡刷纪录,并逐步成为江干区缉毒破案的一把锋亮利剑。
毒品从运输、藏匿到贩卖,链条长,涉及的人员多,每个毒品犯罪团伙都有一个比较完整、庞大的网络,如果仅仅破获一个单宗案件,不足以震慑毒品犯罪。江干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的缉毒首选目标是破大案、打团伙,彻底摧毁贩毒网络。
2016年4月初,江干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在工作中发现,男子石某某伙同绰号为“小白”的人长期在江干区笕桥镇笕桥大酒店周边、杭州市下城区等地大肆贩卖毒品冰毒,数量较大,团伙涉案人员较多,交易量大,交易次数频繁。接到线索后,分局党委高度重视,立即指令由禁毒大队大队长张箭牵头,抽调多个部门精干力量成立专案组。专案组以石某某、“小白”为侦查突破口,逐渐理清了以湖北崇阳县人李某某为核心的贩毒网络,梳理出涉嫌贩毒人员30多人,同年5月底,这一案件被公安部确立为毒品目标案件。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同年6月5日清晨,抓捕小组在杭州的各个高速出口通宵蹲守,并开车跟随大巴车。7时许,当犯罪嫌疑人吴某某一下大巴车,抓捕小组立即将其抓获,并当场缴获700余克毒品。6月5日下午,在省公安厅禁毒总队、杭州市局禁毒支队等的全力协助下,专案组调集全局各警种、各部门300余名警力,对案件集中统一收网,共抓获嫌疑人74人,刑事拘留40人,行政拘留18人,缴获各类毒品共计2000余克,缴获仿制枪支8把、子弹48发及枪支零件若干,缴获管制刀具5把,整个抓捕过程确保了绝对安全。
佳绩频出
这是一支怎样的利剑团队?
他们,是缉毒中的利剑。
缉毒民警的工作比电影更精彩,也远比想象更危险。就是这样一份“用生命在工作”的职业,却从没有让一位缉毒民警动摇过。
平均年龄为46.5岁,屡破大案要案的背后,到底藏着一个怎样的利剑团队?他们的工作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特殊职能?
民警刘睿,是禁毒大队的侦查员,负责缉毒侦查和打击工作,从2006年以来,每年办理7起左右专案,参与侦办部督案件7起。让刘睿印象最深刻的是2017年办理余某某等人艾滋病吸贩毒团伙案件,这一案件通过快递闪送的方式进行交易,共抓获涉案嫌疑人47人,缴获冰毒1000克。此外,在2009年至2017年这8年里,负责江干区的美沙酮替代治疗工作,这一工作始终在全市排在前列,美沙酮维持治疗点还获评国家一级治疗点,并在全区召开现场会。今年抗疫期间,刘睿作为分局增援警力坚持在一线抗疫50多天,至今仍在火车东站增援执勤,和他的医生妻子共同写下了警医伉俪的战疫注脚。
和刘睿一样,41岁、从警18年的李波,也在缉毒侦查和打击条线奔忙着。从2014年至今,李波主侦过多起大案,如2016年的部督“5.23”案件,抓获涉案人员100余人,其中移诉44人;2017年的施某某等人贩卖毒品案,抓获涉案人员70余人,其中刑拘30余人,移诉22人。作为大队里最年轻的民警,自借调市局两年来,共支撑全局办理各类案件100余起,配合抓获犯罪嫌疑人200余名。抗疫期间,李波主动请缨,和社工妻子并肩奋斗在不同的岗位上。
缉毒工作需要条分缕析,在易制毒化学品管理和法制工作方面,老民警董华感触颇多。52岁的董华,警龄有31年,其中有17年是缉毒警察,早年,他通过自学,考取律师资格证书,2017年11月被聘用为禁毒业务市级教官。根据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精神和创建省禁毒示范区的工作要求,他在实现易制毒化学品购销、运输等网上申请“一次都不跑”并得到广大企业认可的基础上,结合易制毒化学品日常单位检查,将“跑零次”的范围继续推广至企业信息变更、变更申请账户、注销停用等延伸业务,真正实现了企业全程“零跑腿”。在抗疫期间,助推复工复产,上门为企业落实网上申报、当场审批申领。
而民警孙闻翔,从事禁毒社会化管理和禁毒预防宣传教育工作已有10个年头。每一份努力都将成就荣耀榜单上的那一抹亮色:依托各方力量,在创建街道社区戒毒康复示范点的这4年中,先后培育出凯旋街道为国家级社区戒毒康复示范点、丁兰街道为省级社区戒毒康复示范点、彭埠和闸弄口街道为市级社区戒毒康复示范点。孙闻翔认为,少年强则国家强,所以特别注重青少年毒品预防,连续8年组织开展以“品质少年 远离毒品”为主题的中小学生禁毒漫画比赛,在天城教育集团浜河校区专门建立了校园禁毒馆,全国青少年毒品预防教育数字化平台学校注册率达到100%,近10年来,未发生一起中小学生吸食毒品案件。抗疫期间,孙闻翔带领全区52名禁毒社工,一边抓疫情防控,一边抓日常管控,未发生一起吸毒人员肇事肇祸案(事)件,保证了吸毒人员及其家属“零感染”。他深知,仅靠一己之力远远不够,所以,平时尤为注重禁毒社工队伍的培育。其中,浙江省第五届“最美禁毒人”沈耘来自丁兰街道,以她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沈耘工作室”是杭州市首批以禁毒社工名字命名的。而凯旋街道禁毒社工张静获评浙江省禁毒先进个人;黄芸、闵家骏等10多人获评杭州市禁毒先进个人。
此外,禁毒大队及禁毒办还牵头禁毒委成员单位和各街道,做好全区禁毒防范管理、预防教育和宣传工作。
彭埠街道禁毒办联合区禁毒大队组织志愿者在火车东站候车大厅开展禁毒宣传
禁毒战线上
还有哪些人不能被遗忘?
他们,是禁毒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禁毒战线,除了民警,禁毒社工同样是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从2010年以来,浙江有一支庞大的禁毒社工队伍活跃在社区。如果要溯源的话,禁毒社工最早出现在中国的时间是2010年。之前的2008年6月,中国颁布了《禁毒法》,其中规定了一些新的戒毒措施,包括社区戒毒、社区康复。此后,各地陆续出台的禁毒条例里,出现了禁毒社工。
35岁的张静,是杭州第一批招聘的禁毒社工。2010年,在一家企业工作的她经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培训,成为凯旋街道的专职禁毒社工,当时,共招了两名禁毒社工。张静说,她一直有个警察梦,也热衷公益,禁毒社工虽不是警察,但业务归公安管,也算是圆了一半的梦。
当时,约有400人成为杭州市第一批禁毒社工。
张静说,她并不会带着异样的眼光去看待吸毒者。但在早年医疗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最担忧的是传染病,因为吸毒者往往是甲肝、艾滋病的感染者,她花了很长时间才克服了这个“纠结期”,这其中有自我调节,还有民警的关心。“江干区公安分局禁毒大队的民警一直对我们很照顾。”
彭埠街道开展禁毒“6.26”宣传进火车东站
成为禁毒社工的这些年,张静续签了两次合同。因为工作出色,现在,她从禁毒社工变成了凯旋街道的工作人员。
在张静看来,处于源头防范的禁毒宣传实在太重要了,“许多人并不知道毒品的危害,觉得离毒品很遥远,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大学学物流专业的张静,善于策划各种禁毒宣传活动,把自己的禁毒宣传想法融入其中。
现在,凯旋街道的禁毒社工从原来的2个变成了4个。而禁毒社工队伍也变得更加年轻,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到这个具有社会公益性质的行业来。而默默无闻的他们,不能被遗忘,应该被铭记。